• 1
  • 2
  • 3
  • 4
  • 5

企业怎样才能玩转碳资产

来源:网络 上传:本站 时间:2015-04-10 阅读:

  碳排放配额“紧箍咒”下,企业如何良性生存?面对可能带来的产能缩减,又该如何应对?有企业家表示“压力山大”,有企业已摸到了碳排放交易权的“道道”,开始现场交易。

  湖北能源集团CDM收益达3064亿元

  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刚刚荣获企业碳排放试点证书,该公司董事长肖宏江笑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前五单交易均出自自家公司。“本来碳排放就是流动的资产,现在卖了,到时候再看市场行情买入也行。”肖宏江表示,依照今年对节能减排的控制,应该会有多余的碳配额卖出。

  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户后,该企业即以20元/吨卖了20万吨碳排放配额,当即收入400万元。

  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主营能源投资、开发与管理的省属最大能源企业,也是中国首家拥有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天然气、煤炭和金融等业务板块的整体上市公司,对碳排放权交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仅其属下鄂州电厂是鄂东火电基地,已经累计投入5.5亿元实施了全厂脱硫、脱硝系统改造,电厂一期是全省第一个烟气脱硫改造的电厂。

  湖北能源集团鄂州电厂计划经济部副主任平先文介绍,一般而言,1亿度电需要消耗4万吨煤,产生8万吨二氧化碳,电厂目前正在更新机组,并通过电塔技术改造和循环水利用再改造的方式,已在“十一五”期间,投入7亿元用于节能技术提升。

  湖北能源集团在2003年,即启动了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于公司装机容量3万千瓦,历经两年时间找到中介公司,并于2008年4月在联合国成功注册。2008年至2012年间,公司共成交七批累计96.4万吨碳减排量,获取收益3064万元。

  “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应该规划碳资产,利用财物分析工具选择最佳节能减排方式。”丹麦COWI公司低碳专家张飞达建议。

  江汉油田或花400万“买排”

  有同样担忧的还有江汉油田,该企业今年碳排放额度仅30万吨,工作人员表示明显不够。该厂开采原油时,必须注入一定量的水和电用于开采,而随着开采量的加大,随之而来的是能耗的增加,如果按照超出20万吨产能来算,企业自行购买,即要增加400万元的成本,压力不言而喻。

  武钢每年投10亿元减排

  昨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规划部副部长、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兼副总经理王习斌介绍,武钢集团整体拥有3800万吨碳排放配额,仍属于比较吃紧的状况,目前暂未参与此前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试点交易。

  一方面,作为湖北省首批控排企业,武钢自2013年6月,即开展了碳排放核算、统计、核查、交易等相关知识培训,对武钢本部进行了碳排放量盘查核算,建立碳排放检测统计和考核体系。

  另一方面,对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从资金和人才上给予支持,和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及其他股东一起于2013年10月,组建了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而随着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确定,武钢集团申报的首批由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投资治理武钢集团减排二氧化碳CDM项目,每年可从该公司获得约2亿元收益。

  即便对碳排放投入力度较大,王习斌表示今年完成任务也并不轻松,还将继续保持节能减排投入占15%以上,每年总投资平均在10亿元以上,上马一批节能重点项目,如烧结余热发电、热轧加热炉“油改气”、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将相继投产。

  交易隐忧

  武钢碳排放配额过大易形成寡头

  丹麦COWI公司低碳专家张飞达在综合对比各企业碳排放配额之后发现,武钢所占份额达到了3800万吨,配额过大,已经可以抵得上深圳一个碳交易所,很有可能变成行业寡头。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刘汉武也曾表示,从供给的角度来讲,湖北的配额数量还是很大的,在试点地区仅次于广东,甚至可能一家企业就超过了规模小的试点地区。

  对此,王海表示,武钢集团的3800万吨总配额是其旗下28家子公司的总和,因企业规模过大,才导致整体需求较多。他介绍,华新水泥整体量也较大,但是分散申报,可以灵活选择,而武钢之所以整体申报,是为了更易于内部配额的流动补给。

  张飞达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武钢一年的配额超过了湖北全省配额总量的十分之一,很容易有操作市场的可能。武钢有28家子公司,相当于28个排放设施,即有28个交易账户,从理论上,这28个账户之间可以内部买卖。打个比方,A账户可以将配额卖给B账户,B账户可将手中配额卖给C账户。如此往复,市场上的碳价格就会被炒高。如果监管不到位,这样的关联交易外界也很难发现。

  另外,武钢还是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股东。张飞达认为,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市场独立性的问题。比如,对交易规则制定的干预,甚至是对交易后台的操作。

  专家建议

  排放配额动态管理是上策

  对此,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王海表示,企业不能将碳排放额度当成一种固定资产放在保险库里不动,直到企业超额才想到购买使用,应该将其动态管理,“就像一笔钱,放在保险库里和放在银行、买做基金,得到的收益完全不一样。”王海建议,企业可以找到自身的碳排放额度平衡点,先卖掉一部分配额让其流动,再低价购买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扩产,这样最后算下来,有可能比最后因为配额不足,再购买要划算,对某些节能减排投入较大才能看到效果的企业而言,更为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