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来源:网络 上传:本站 时间:2019-10-10 阅读:

  文明迭代取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转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讲话中关于生态文明多次强调的重要论断,是对文明变迁的历史反思。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发展阶段,正在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地位的转化。在人类社会文明不断演化迭代过程中,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走向理性,趋于成熟。

  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无条件地依附自然,主要靠简单的工具采集渔猎获取生活资料。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一种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广泛利用自然,主要靠农耕畜牧稳定地获取自然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衡状态;在工业文明时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技术、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超过了其承载能力,造成对生态环境破坏,也不断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征服、掠夺、破坏自然的惨痛教训进行的反思,开始修复生态、保护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有很多论述。马克思曾指出,人类面临“两大和解”的历史任务,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解”,是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强调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针对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毁坏森林的现象,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些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善待自然就会获得自然的馈赠,反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曾经璀璨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都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关。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兰古国,由于环境和时势变迁,也最终淹没在自然和岁月的风尘之中。历史考古研究表明,人类文明的兴衰,关键的因素,实际还是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如何对待自然、对待社会。这才是最根本、最要紧的。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70年的阶段性进程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到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进而迈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三大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而不断校正、深化和完善的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整体上表现为农业文明特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短缺、城市化水平低下。尽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矛盾并不突出。基于对生态环境的初步认识,大规模开展了包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和兴修水利等生态建设活动。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认识的局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呈现出一维认识,强调征服自然;在赶超性的发展战略驱动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更多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服务,没有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环保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一系列重大环保举措相继实施。比如,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有力措施,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防治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得工业生产力得以大幅提升,巨量的物质财富得以积累。但是,与此同时,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几乎到了其难以承载的极限。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短期内集中爆发。“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农田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这首民谣形象地说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抵近工业文明的生态底线、环境红线和资源上限,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不断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根本大计的历史高度出发,着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是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向自然开战的自然观,强调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经济。二是改变了对生态环境建设功利性的认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千年大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70年的伟大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事业有序发展,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文明理念逐步确立,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确立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972年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于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70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化,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速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和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了22%,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前所未有地得到提升。

  参与并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1971年年初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在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实现逐渐从旁观者、跟进者、参与者、贡献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换。中国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进《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中国塞罕坝的“绿色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北京大气治理经验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肯定。中国正在探索出一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多赢的发展路径,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充分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华民族要永续发展并实现现代化目标,就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文明与生态良性互动。

  庄贵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