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视角】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实现双碳目标起步期要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来源:网络 上传:本站 时间:2022-01-05 阅读:

  去年九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郑重承诺,更是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简单地说,不是别人要我们转,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转。

  分步骤实现这一目标,将会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概而言之,这将会带来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和投资机遇,一场配套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一次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重大变革。

  不容否认,实现这一目标对我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人均碳排放已经超过7吨,高于全球人均水平和部分发达国家人均水平,在碳达峰前增长不会超过10%。而我们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人均收入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概3-4万美元。也就是说,在人均碳排放基本不增长或者有所减少的情况,实现人均收入由一万美元到3-4万美元的增长,这是发达经济体未曾经历、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事情。我们已不可能走发达国家高碳高增长的自然达峰之路,也不会走低碳低增长之路,只能走低碳或零碳较高增长之路,力争减碳和增长双赢。

  选择这条道路挑战和压力很大,但是,如果转换思维方式,不难发现机遇更多,不少机遇是发达国家不具有的。这里想强调一下我国在绿色转型中的五个优势。

  第一,相比发达经济体在3-4万美元以上的收入水平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型,我国在一万美元水平上开始转型,传统工业化时期形成的资本搁置和减值成本相对要低;

  第二,我国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仍能保持5-6%增速,市场规模大,成长性强,更有利于形成商业模式,带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第三,我们在绿色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很大,与以往技术革命相比明显不同,在有些领域如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处在并跑或领跑位置,有可能利用换道之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四,我们在数字技术领域也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与绿色发展相互支撑;

  第五,我国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执行能力较强,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提供政策支持。

  如果能够重视和发挥好这些优势,就会使机遇大于挑战,形成我国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期。

  双碳目标提出后,各个地区各个方面都行动起来。如果说以往环保和绿色发展更多是环保、能源领域的事情,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事情。另一方面,前段时间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近期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向和重点。结合学习中央工作会议精神,这里想提出并讨论一下三个不能、三个政策目标和两个创新。

  首先说一下三个不能。一是减碳不能“单打一”,而应当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

  为什么这样讲,是因为我国总体上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存在重要区别。发达国家已经渡过了工业化的高峰期,进入服务业为主增长阶段,常规污染问题基本解决,生态环境总体上较好,经济转入成熟期,不再有较高增长潜力了,绿色转型主要是碳的问题。

  而我们除了碳的问题之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还没有过关,更重要的是,我国有必要也有潜力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这几个方面都很重要,都要抓,都要硬,不可偏废,形成降碳、减污、增绿、增长的协同机制。这种协同机制不会弱化而是有利于降碳。深圳空气质量达标、碳达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三达”经验表明,这种协同效应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二是减碳不能“运动式”,也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的“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应该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供求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好事不一定能办好。通常我们讲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在绿色转型中,应当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也就是中央强调的“先立后破”,着眼点首先要放到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上,确保产业供给安全前提下平稳转换。

  一个地方是不是真的重视双碳目标,首先要看是不是认真地进行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实实在在地提高低碳零碳能源的比重,而不是简单地拉闸限电、停工停产,以减少甚至不搞生产的办法节能减排。

  三是减碳不能指标错位。从经济学角度说,用实物的数量指标,如某个行业产量、生产领域中包括能耗在内的投入品数量,作为或实际上成为宏观考核和监管指标,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按下葫芦浮起瓢。提一个问题,我们能否精确计算出各地区各行业需要多少能耗?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深层原因之一。应该慎用少用行政性办法,多用经济性市场性办法,如放开煤电价格的办法,更有利于企业以内在动力节能减排。

  以上提到的三个不能,实际上是对一度出现问题的纠偏。着眼于落实双碳目标的有效进展,我们认为近期应当力争实现三个政策目标。

  一是尽快实现能耗“双控”(能耗总量和强度) 向碳排放“双控”(碳减排总量和强度)转变。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前一段时间出现问题而提出的要求。节能有利于减排,但不能划等号,能源供给既可以是高碳,也可以是低碳甚至零碳。

  经济增长需要相应的能源供给增长,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直至一个企业,究竟需要多少能源,事先是不可能精确计算的,能耗的直接数量控制有可能影响增长。而且一般意义上的节能,主要是一个降低成本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由能耗双控转到碳减排双控有利于促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同时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增长。

  二是高碳行业不搞一刀切,实行“放开、稳住、限制”相结合的区别化政策。近期有的地方在减污降碳过程中,对高耗能或高碳行业实行一刀切限制,不论是否采用绿色技术,是否达到绿色标准,全都按照一定比例限产,其结果是减少供给,助长价格上涨,同时也伤害了推动绿色转型企业的积极性。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懒政行为。

  所谓高耗能、高碳行业,是由技术特点决定的,其产品只要经济发展有需求,还不能不生产,通过绿色转型,完全可以成为可持续、有竞争力的产业。

  建议对高碳行业实行“放开、稳住、限制”相结合的区别化政策,具体地说,放开绿色生产、投资、技术创新和推广的空间;稳住对经济社会安全和平稳运行直接相关、短期内难以被替代的环节;有序限制其它非绿色生产、投资并加快实现绿色转型。

  三是加快制定受冲击领域的风险防控与产业就业重整规划和政策安排。我国能源禀赋多煤、贫油、少气,发电以火电为主,火电以烧煤为主。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测算,在碳中和的目标下,2050 年中国非石化发电量占总电量的比例将超过 90%,煤炭比例则将降至 5%以下。

  山西、内蒙等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地区,将面临主体性产业替换的严重冲击。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等高耗能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也面临着同样挑战。绿色转型将会引起高碳资产价值下跌和重估,成为金融风险的另一个起因,有可能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

  应对这些冲击,有关部门和地区应抓紧制定前瞻性、针对性强的规划方案和政策措施,包括替代技术的引入、接续产业的培育、员工退出安置和再就业培训、金融风险防控、相关企业关闭重组等。

  从中长期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是推进两个创新,也就是技术创新和相应的制度创新。当前在这方面应抓紧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首先说一下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根本上说,要靠绿色技术驱动,大规模、系统性地“换技术”。绿色技术应达到的三个目标:一是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二是少排放或零排放,三是与传统产业相比有竞争力的低成本。要做到这三条难度很大,但通过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以光伏产业发展为例,过去十年,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了80-90%,已经可以和传统的燃煤发电相竞争。业内专家估计,今后几年,还会有较大幅度下降。

  讲技术创新,首先是推广那些已经成熟,应用后能够产生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术。同时要加快形成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

  还需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过去讲环保,不少人担心会影响增长。这种担心一定程度上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过去的环保,做减法比较多。这次我们讲绿色技术创新,既做减法,如防治污染,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如低碳和零碳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有研究认为将会带来百万亿级别的巨量投资,这是传统发展方式下不可能有的投资和增长空间。

  关于制度创新,首先要提出一个基本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那么,要不要、如何使市场在绿色发展中起重要或决定性作用。客观地讲,过去环保和绿色发展在全社会看还是配角的时候,行政性办法为主有缺陷,但还是可以维持的。但进入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的全面绿色转型期后,应该也有可能形成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微观基础。当然,目前还不具备条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通过努力是可以缩短乃至消除这个距离的,这就是制度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

  制度创新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账户,包括碳账户、生态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

  建立账户的前提是搞好核算,首先是碳核算和生态核算。核算是绿色转型的基础。实际上,不论是行政性办法,还是市场性办法,前提是把账算清楚,有一套科学的算账方法。这件事情很重要、很紧迫,但迄今仍然是一大短板,甚至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上面提到的碳排放“双控”指标,重要的制约因素也是缺少核算基础。

  在碳核算、生态核算的基础上,建立碳账户和生态账户,再形成包括碳减排、其他污染物防治、生态修复和经济增长等要素在内的各级政府(国家、省、市、区等)、各类企业和个人的绿色责任账户,确定各个主体的减排责任,进而推动国家的减排目标分解落地。

  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试验的关系。顶层设计主要是指方向、划底线,在此前提下,要鼓励支持地方和基层创新,进一步调动各个地方、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多一些自选动作,多一些试错空间,通过试错逐步找到对的东西,形成适合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和企业具体情况的管用的战略、政策和具体做法,有些好的经验和办法可在更大范围以至全国推广,进而使绿色转型平稳扎实有效地取得进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