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促进个人参与碳中和进程是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来源:网络 上传:本站 时间:2022-12-26 阅读:

  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以下简称为《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数据显示75%的人为温室气体是从城市产生。从消费层面和城市层面探索实现碳中和方式,促进个人参与碳中和进程是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中指出,碳普惠是有效实现消费端碳中和的新型碳市场减排的重要机制。但消费端量化最大的难点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不尽相同,个体所做成的行为选择无法硬性规定。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减排场景的碳减排量化,需要在不同的地区、企业和行业互联应用APP使用统一的科学计算方法,避免重复性和保证真实性,才可为碳普惠交易打下基础。

  因此,碳普惠运行需要场景、标准、数字化平台、监管机制等多要素共同支撑,同时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科研机构、商业、金融、公益组织等多行为主体共同参与。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中对如何更好地推动碳普惠参与自愿减排市场,提出建议,包括推行碳减排核算标准互认规则,建立消费端碳普惠市场,第三方数字碳普惠平台保障数据安全、公正和透明,搭建可持续的社会合作网络以及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 来源:“中国环境”

  原标题《新形势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路在何方?》

  2022年世界各地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不言而喻。如此背景下,中国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和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又应以怎样的途径来实现,成为亟需解答的问题。

  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以下简称为《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并邀请业界专家对国际气候进程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分析。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11月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报告指出,全球正深陷气候危机,过去8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事实上,这样的判断在我国也有迹可循。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2022年夏季我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少,高温干旱天气极端性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指出,全球变暖背景叠加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极端高温热浪发生的根本原因,城市热岛效应也加剧了城市所遭受的高温热浪危害,尤其是夜间高温频繁发生。

  “归根到底,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异常频发的大背景,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不言而喻。”中国气象局局长庄国泰表示。

  然而,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再添变数。世界经济缓慢向前,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大国博弈影响气候合作,能源形势对于欧美各国短期气候政策造成冲击。但《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指出,全球关于努力使1.5℃温控目标可及、本世纪中叶前后实现碳中和、加强未来十年行动力度、限制化石能源、推动绿色复苏等方面已形成了基本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同样认可这一观点,他认为2022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节点,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应对气候变化,加速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面向碳中和的国际进程不可逆转。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积极落实‘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重要贡献。”高培勇介绍道。

  先立后破保障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中指出,尽管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但全球绿色发展转型的方向不可动摇,能源危机还可能成为加速能源转型的驱动力。

  近年来虽然全球经济出现了下滑,但能源安全问题及清洁能源发展引起了更多国家的关注,各国不断加大清洁能源领域投资力度。国际能源署今年10月发布的《2022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显示,2022年世界能源领域投资将增长8%以上,达到2.4万亿,其中清洁能源领域投资预计将超过1.4万亿美元。

  事实上,中国政府也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清洁能源,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22)》中的数据,2021 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 年降低3.8%,比2005 年累计下降50.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35 亿千瓦。

  “我国取得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落实‘双碳’目标,能源转型必须先行。”高培勇说。而《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新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能效提升等相对成熟技术大规模、高比例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中明确,“电源结构低碳化、终端能源电气化”将极大带动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效提升、电动汽车、绿色建筑、电炉炼钢等相对成熟技术应用,并催生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更高电气化水平的智慧能源技术应用需求。我国需为相对成熟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加速成为市场主体扫清障碍,打破关键技术与材料的制约,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陆新明同时指出,能源转型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但需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继续大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目前新能源存在间歇性明显、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一些传统工艺的生产也很难依靠新能源实现。传统能源的淘汰需要建立在新能源可靠、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以‘先立后破’的原则为国家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陆新明告诉记者。

  个人与企业需共同发力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数据显示75%的人为温室气体是从城市产生。从消费层面和城市层面探索实现碳中和方式,促进个人参与碳中和进程是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中指出,碳普惠是有效实现消费端碳中和的新型碳市场减排的重要机制。但消费端量化最大的难点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不尽相同,个体所做成的行为选择无法硬性规定。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减排场景的碳减排量化,需要在不同的地区、企业和行业互联应用APP使用统一的科学计算方法,避免重复性和保证真实性,才可为碳普惠交易打下基础。

  因此,碳普惠运行需要场景、标准、数字化平台、监管机制等多要素共同支撑,同时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科研机构、商业、金融、公益组织等多行为主体共同参与。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中对如何更好地推动碳普惠参与自愿减排市场,提出建议,包括推行碳减排核算标准互认规则,建立消费端碳普惠市场,第三方数字碳普惠平台保障数据安全、公正和透明,搭建可持续的社会合作网络以及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除去个体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企业如何规划自身及价值链的脱碳路径、企业通过何种行动进行脱碳,决定着全球脱碳发展的进程。

  商道纵横在2021年就“企业对‘双碳’目标与脱碳战略的态度”对250家企业开展了调查问卷,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认同制定“双碳”战略是紧迫需求,认为“双碳”战略及行动是发展商机。

  而在碳中和时代,我国企业也的确在压力中寻找绿色机遇。“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出台后,企业低碳发展共识显著增加, 降碳措施也更具体、深入。与前期更多强调的转型压力相比,碳中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影响逐步显露,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不断涌现,绿色低碳逐步成为企业和品牌增强韧性和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介绍道。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指出,在落实“双碳”目标中,中国企业重点从战略制定、技术攻关、金融创新、赋能社会四个方向开展行动。同时从碳资产管理、能源使用、节能增效、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破解碳减排行动中的各类发展难题。

  “中国围绕‘双碳’目标已取得良好开局,初步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在‘1+N’政策体系的引导下,重点行业和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陈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