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网络 上传:本站 时间:2017-02-15 阅读: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起源将要追溯到八十年代。那时布伦特兰夫人定义它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已在社会广泛推进。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最高级会议提出《二十一世纪议程》,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规划。“里约”行动计划的前提是,可持续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绝对必要的,并且采取适当行动能够达到。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系统的角度看发展,“发展”应是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综合调控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护资源永续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正如江泽民主席所高度概括的:“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有哪些?

  1、公平准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它是指发展应满足整代人的需求,而不是满足部分人的需求,发展应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应保障满足后代人的需求,公平性准则强调本代人以及代际间的公平;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其可持续性,即充分注意到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限制,不能为了当前的“发展”而破坏了未来发展的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3、可持续发展具有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追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灾害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然灾害在全世界范围威胁着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后果是可怕的,它们不仅直接威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生产,而且严重破坏水、土地、生物、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更深刻、更长远的影响。

  在这里讲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兄长。

  魏文侯很奇怪:既如此,兄长何不及你出名呢?

  扁鹊说:大哥治病能从病人的神情中看出征兆,未有形而治之,故名不出家;二哥治病,能从病人的毛发中看出征象,不等发作就能痊愈了,故名不出乡;唯有我,等病人病重了,才下重药,动手术,救病人于垂危之中,反而闻名天下。

  

 

  这里的意思是防灾减灾在于防,防重于治,“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应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而依靠科学的进步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发展才是可以持续的。

  虽然大多数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不同的承灾体对相同的灾害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承灾体的脆弱性加剧了灾后的影响。另外,目前由于承灾体的脆弱性研究主要是基于灾后的经济损失评估,在灾害发生之前,由于缺乏对承灾体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对区域脆弱性的分析,致使灾害一旦发生,人类只能被动地承灾;减灾的投资效益是显著的,但也正是由于灾前缺乏承灾体的脆弱性研究致使国家每年大量的减灾投资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却并未尽如人意,况且若把每年大量的用于救灾的钱款抽出部分用于灾前防灾,则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为了自身发展,不顾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掠夺性的使用资源,最终必将造成资源的枯竭。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经济还不够发达,存在着人口多、发展不均衡的特点,而且我们没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拥有的环境容量,也没有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这就使得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更为突出。我们在发展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危急的现状得以缓和,只有加强对区域承灾体的理论研究才能尽可能地减小灾害损失,也才能使我们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实效 , 最终使人口、资源和环境系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